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 详细内容
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撬动“放管服”改革
asia28365 www.aks.gov.cn 发布日期:2018-07-02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号:[ ]

抓住“放管服”这个改革牛鼻子,日前再次成为中央级会议的关键议程。

6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表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

实质上,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放管服”一直是改革的先手棋。推进 “证照分离”,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清理规范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辅以一系列规范收费、降低用能成本等减税降费举措,为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正如李克强所言,未来“放管服”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会上,李克强还特别指出,一些民生痛点待解决,一些地方存在不守信用承诺、新官不理旧账等现象,这对政府公信力和营商环境是极大的伤害,必须坚决加以纠正。

继续深入改革并不容易。在过去几年“放管服”改革推进的过程中,简单的问题已经得到纠偏,进入深水区后,真正深层次的利益纠葛和矛盾开始显现。那么,要继续深化改革,该从何处着手?

本次会议也给出了“术”的建议。具体包括: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发展“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打造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3年内实现国务院部门数据共享、满足地方普遍性政务需求,5年内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等一系列举措。

不难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平台的搭建成为“放管服”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的确,“互联网+政务”正在改变着政府服务方式、提升着服务效率。众所周知,电子化办公是避免排长队、重复工作以及缓解办公时间、办公场地、办公人员有限带来的压力的高效办法。5年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和进出口通关时间均压减一半、不动产登记时间和电力用户办电时间均压缩三分之二以上等政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善、优化数据库和数据平台,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对于提高办事效率、强化监管效力、改进政府服务都大有裨益。

但是,除了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使用环节的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的内核,后者是鼓励集约化、高效化、透明化的政府治理模式革新的重要助力。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撬动“放管服”改革,不仅是“技术活儿”,更是“意识关”。

例如,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用户至上的思维,对应着公职人员从“官本位”到“人民公仆”思维方式的转变。李克强在这次会议上说,尽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求人”,是衡量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一块“试金石”。并且特别指出,政府各部门要认真梳理企业和群众办事最烦最难的领域和环节,看看哪些事项需要反复跑、哪些窗口排队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正是寻找用户痛点、清除民生痛点的一个应用。

此外,互联网对海量数据可查询、可追溯、可分析的特性,正是透明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这不仅是对市场主体,同时也是对政府公务人员的一种有效监督,是减少“暗箱操作”、消除监管盲区的一个重要保障。基层公务人员应当意识到,这种机制的应用,看似是对“公权力”的约束,但同时也是对“公权力”的保护,是对“人情”和不“亲”、不“清”政商关系说“不”的一个契机。

应当说,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部分基层工作者和机构可能会感到“阵痛”,会有推诿责任、拖延改革,或以“庸政懒政”应对的心理,或只做“表面文章”,且对业务“增负”抱怨连天。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术”的优化,更需要思维的转化。而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技术活儿”层面的应用与突破,更是角色的重新定位、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马梅若)

 

文章链接: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02/content_5302816.htm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